大刀能不能拼得过刺刀?这个问题股票操盘需要多少资金,八路老兵的回答非常干脆:“有时候能拼得过,也有时候真拼不过。”许多人听了觉得不解,怎么回答得这么模糊?其实,战场上的事哪能有那么简单的黑白分明。
你见过真正的白刃战吗?日军刺刀兵一分钟能刺出三刀,每一刀都非常准确;而八路军的大刀兵一旦冲进壕沟,砍完敌人后,往往才发现手上沾满的血根本不是自己的。有时候,一个日军班组确实能打垮一个中国排。但有时,一把大刀就能把敌人砍得连开枪的机会都没有。到底谁更厉害?这得从喜峰口的战役说起……
1933年春天,华北长城一线,29军刚接替防守喜峰口。当时日军已经驻守多日,配备了标准的刺刀步枪和轻重机枪,阵地依山势而建,正面火力密集,侧翼则地形险峻。
面对这样一支装备精良、战术严密的日军,29军凭什么迎敌?答案是大刀。大刀在当时是中国军队标配之一,刀身宽厚,长约90厘米,多数用双手挥砍,能轻易劈断敌人的骨头。
这类冷兵器在白刃战中靠的正是劈砍时的惯性力量。而日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装上刺刀后全长达1.27米,主要依靠刺击,速度快,反应灵敏,适合单兵格斗。
展开剩余81%这两种武器摆在一起,就像两个不同年代的产品。日军刺刀训练极为严格,自明治维新以来,刺杀术便是军中必修课。
每个步兵班标配一名刺刀兵,要求能迅速连续刺击五个目标。按照日军标准,一名刺刀兵必须达到“一人能刺翻三人”的速度和力度。
这样算下来,一个9到12人的刺刀班,在心理和技战术优势明显时,有可能压制一个30人左右的中国排。
尤其在防守地形好、弹药充足、敌军阵型分散的情况下,班对排的刺杀胜率并不少见。
不过,中国军队并没有因此放弃大刀。反而,冯玉祥亲自邀请武师入营,教授士兵专门的抗刺刀刀法。
29军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大刀队,平时强化体能训练,增强上肢力量,练习双手劈杀。战时,要求冲得快,砍得狠,专门用于近身撕开敌阵。
大刀和刺刀的对决,表面上是武器的较量,实际上是打法、经验、心理和地形的多维博弈。
日军战术以火力为主、阵地为辅,一旦被敌人近身,大刀反而能发挥压制作用。这种近身战,恰恰在喜峰口的崖壁上爆发了。
1933年3月9日夜晚,29军37师王长海团进驻喜峰口防区。当晚,日军从孟子岭发动突袭,占领了东北高地。
高地位于悬崖之上,坡度近乎垂直,是天然屏障。日军在此设立重机枪阵地,火力覆盖防区侧翼。
29军决定采取绝壁攀登的强攻方案。石振纲营长带领500人大刀队,任务是正面翻崖突袭,主攻敌阵核心。他们卸掉多余装备,仅携带手榴弹、大刀和匕首,袒露双臂,夜间沿峭壁攀爬。
崖壁高达百米,风大石滑,登顶耗时三小时。敌人未料此路。先头部队投掷手榴弹,炸毁敌警戒哨和机枪据点。后续部队接连登顶,挥刀冲入敌营。
在大刀劈砍下,敌军阵型迅速瓦解。战后统计,此役斩敌近两百人,29军阵亡逾百人,伤亡主要集中在攀登阶段。但高地夺回,整个防线得以稳固,战果显著。
敌军战后大为震惊,紧急调整防区布防,将重机枪转移侧翼并增设多重岗哨。
这场强攻胜利,绝非单纯靠武器,更是策略、速度和决心三者融合的结果。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胜利,一把大刀,不仅压倒了刺刀,也击溃了日军的士气。
冲上崖顶的战士们没有时间讲究技术,距离近了就猛砍,敌人动作一乱,刀光便劈出。他们用命拼搏,敌人撤退后才发现,自己手持再锋利的刺刀,也挡不住那股拼死冲来的气势。
战后,大刀队被正式编入各营战术序列,常被用于突击、斜坡反击和夜袭等任务。这场战役证明,大刀不是备用武器,而是主攻利器。
真正的白刃战,较量的不是刀刃有多锋利,而是谁先乱了阵脚。日军刺杀术确实强悍,刺刀长度占优,训练中强调步法、身法和角度,但阵型一乱,心理一垮,再锋利的武器也无济于事。
白刃战的本质,是惊慌中爆发的混战。敌我双方距离不足五米时,基本靠反应和动作取胜。
谁冲得更猛、喊得更响、动作更猛,谁就能先打乱对方。八路军和新四军经常喊出“三十米内见红”,正是这种战法的体现。
敌军讲究刺击的准确性和动作整齐,但实战中面对一名挥舞大刀猛冲的敌人,几秒之内连续砍出两刀,对手往往慌乱,手起刀落。
日军后来干脆调整白刃战策略,从正面刺击转为防守反刺,说明他们在实战中对这种猛烈的猛攻方式产生了畏惧。
长乐镇战斗中,八路军用突袭战术,几名大刀兵夜间冲击敌据点,十五秒内斩杀四人,其余敌军仓皇逃散。
这种战术在敌后战场屡见不鲜。大刀不一定每次都能砍杀敌人,但每次都能先让对方惊慌失措。
白刃战不是简单的冷兵器对决,而是人心的搏杀。心理先崩溃,再锋利的兵器也无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大刀拼不过刺刀?有时能,有时不能。但只要真打起来,一把大刀冲进敌阵,砍得对方来不及反应,也是将对手打垮。
刺刀再锋利,也压不住那股拼死一搏的精神。战场上真正赢的人股票操盘需要多少资金,是那些不相信自己会倒下的战士。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配资门户_配资平台查询_配资手机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