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YOUNG财经 漾财经
近半年来,浦银安盛基金高层频繁变动,涉及董事长和总经理等多个关键职位。作为一家银行系老牌基金公司,浦银安盛在规模增长、业务发展及市场竞争中面临多重压力。新任管理团队能否带领公司突破发展瓶颈,解决固收强权益弱、人才匮乏及内控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调帅换将,能否为浦银安盛破局?
吴楠
半年之内,浦银安盛的高层接连换血。
12月18日,浦银安盛宣布,李宏宇因个人原因辞去了副总经理及首席市场营销官的职务,该变动自12月16日起生效。
就在李宏宇卸任的三天前,公司的核心领导层也发生了重大变动。据12月13日公告,谢伟因工作安排原因卸任公司董事长一职,该职位由股东方浦发银行副行长张健接替。
更早之前,浦银安盛总经理郁蓓华因个人原因于2024年7月1日离任,与此同时,张弛被任命为公司的新任总经理。
作为公司的“一把手”,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两个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不仅决定了公司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日常运营。对于浦银安盛而言,频繁的高管变动,或许也从侧面反映了公司在内部治理、业务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等层面所面临的种种压力。
一把手更迭背后
成立于2007年8月的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浦银安盛”),是一家中法合资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从股权结构来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下称“浦发银行”)占比51%,法国安盛投资管理公司(AXA 集团子公司)占比39%,上海盛融占比10%。
在“银行系”基金的发展历程中,由银行高层如行长、副行长等直接出任基金公司董事长的情况并不罕见。例如招商基金的董事长王小青就是招商银行现任副行长,建信基金董事长生柳荣同时也是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浦银安盛更是将这一传统贯彻到底,其历任董事长基本由浦发银行直接指派。
根据公开信息,浦银安盛的第一任董事长黄建平,在浦发银行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计财部经理、财务总监、上海地区总部总经理、行长助理和副行长等。随后接任的姜明生,同样身兼浦发银行副行长和上海分行行长等要职。
2017年4月,谢伟从姜明生手中接过接力棒,在兼任浦银安盛董事长之前及期间,其长期担任浦发银行的副行长,并兼任董事会秘书、浦发银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2024年9月30日起,谢伟升任浦发银行行长,并于12月份卸任浦银安盛董事长一职。而接任者张健,早在今年9月就被提拔为浦发银行的副行长。
通常来说,董事长在股东方的职位越高、影响力越大,基金公司所能获得的支持自然也就越多。浦发银行作为大股东,这些年确实在资金、渠道以及客户资源等诸多方面都为浦银安盛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然而,在公司成立早期,由于中外合资团队内耗严重,加上产品业绩欠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浦银安盛的规模增长十分缓慢。截至2012年8月,即成立五年后,其基金管理规模仍不足30亿元,远远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转机出现在2012年。彼时,浦发银行和外方股东终于在人事权问题上达成共识,决定摒弃原来由股东方直接派遣的方式,转而通过市场化招聘选拔高管。郁蓓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加入浦银安盛,出任总经理一职。
在履新之前,郁蓓华曾在招行工作了十余年,历任招行上海分行计财部总经理、行长助理、副行长等重要职位。据当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郁蓓华曾在招商银行负责个金部和信用卡部,对基金产品非常熟悉,董事会选择郁总,应该是看中她比较丰富的银行经验,对政策的敏感把握度以及多年的管理能力。”
事实证明,郁蓓华确实能力不俗。2012年7月正式就任浦银安盛总经理后,她迅速为公司明确了战略方向:将浦银安盛打造成为一家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多元化的财富管理平台以及专家型的学习组织。
在业务发展方面,郁蓓华积极推动公司多元化布局,在权益、固收、量化、另类等领域进行全面升级和探索。同时,郁蓓华深知投研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致力于打造一支在多个投资领域专业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的投研团队,以此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在郁蓓华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浦银安盛的公募管理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2年末,公司管理规模仅为54.74 亿元;到2013年三季度,便成功突破100亿元大关;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这一数字已攀升至3751.34亿元;行业排名也从2012年的56位上升至今年的26位。
过去十年浦银安盛的管理规模变动 图源Wind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带领浦银安盛走过12年辉煌历程的领航者会在临近退休年龄时突然离职。根据公司今年7月披露的信息,郁蓓华的离职原因仅被简单归结为“个人原因”。至于背后的真相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也难以探寻。但无论如何,随着这一人事变更公告的宣布,浦银安盛正式结束了长达12年的“郁蓓华时代”。
接替郁蓓华的是张弛,此前曾在华安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泰康资产管理等多家知名金融机构担任过高管职务,而其最后一站则是在贝莱德基金担任总经理一职。张弛继任之后,是否会对浦银安盛的战略方向和业务布局做出调整与改变,无疑是未来市场关注的重点。
银行系基金的排位赛
自2005年6月工银瑞信作为中国第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诞生以来,银行系基金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
过去二十年间,银行系基金公司发展迅速,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中国银行系基金公司数量已扩容至15家,除了尚未发行产品的苏新基金外,其余14家银行系公司的合计管理规模接近5.8万亿元,相较于2014年末实现了近6倍的增长。
尽管浦银安盛常以其作为国内第二批银行系基金公司的第一家而自豪,但这所谓的“第一”并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其带来显著的领先优势。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首批成立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建信基金和交银施罗德,各自管理的资产规模均超过了5000亿元。后来进入银行系的中银基金管理规模也达到5912亿元。相比之下,浦银安盛的管理规模为3670亿元,在所有银行系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七,处于第二梯队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比浦银安盛成立时间晚了6年的永赢基金,近年来在管理规模上也成功实现了对浦银安盛的反超。
数据来源Wind
从资产规模排名来看,位列第一阵营的大多为国有银行系基金,如工银瑞信、中银基金、建信基金、交银施罗德等,这些基金公司的大股东均为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渠道资源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更具明显优势,尤其是在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期,国有银行系基金能够凭借其母行的庞大客户基础和广泛的分支网络,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管理规模。
反观浦银安盛,其大股东浦发银行作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也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渠道资源,但在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直接竞争中,其资源投入、品牌影响力以及市场渗透能力都显得相对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浦银安盛的规模扩张。
在最近几年权益市场表现欠佳的大环境下,固收业务成为众多基金公司实现规模增长的重要突破口,而银行系基金公司在销售渠道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不少公司都抓住了这一机遇,积极发力固收业务。
浦银安盛也不例外。据Wind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Q3,浦银安盛的债券型基金规模从1070.43亿元增长至1412.41亿元,增速为31.95%,货币型基金规模从1256.5亿元增长至2117.78亿元,增幅为68.54%。
然而,与永赢基金等竞争对手相比,浦银安盛在固收业务上的增速仍稍显不足。永赢基金的债券型基金规模在此期间从1518.84亿元增长至2899.77亿元,增速达90.92%,货币型基金规模也从561.91亿元增长至1669.27亿元,增速高达197%,几乎是浦银安盛增速的三倍。
这种增速上的差距,暗示着浦银安盛规模增长缓慢或许并非偶然,除了市场竞争以及股东背景带来的客观影响外,公司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
固收强、权益弱
“固收强、权益弱”几乎是所有银行系基金的通病,尤其是在近几年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一短板愈发突出。
从客观数据来看,固收业务是过去几年浦银安盛规模增长的主力,但权益基金这块却成了最大的“拖累”。数据显示,浦银安盛的权益资产(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自2021年的238.48亿元大幅下滑了58%,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这两类基金的合计规模已缩减至不足100亿元,占公司总规模比例仅有2.7%。
或许是长期以来过于专注固收产品的发展,浦银安盛除了在权益领域布局滞后外,在新产品的研究与管理投入上也明显缺乏应有的力度。例如在ETF市场持续升温的近些年里,浦银安盛的ETF基金规模却出现了逆增长态势,截至今年三季度,其ETF产品的资产净值仅为5.16亿元,相较于2021年底的10.5亿元,几乎减半。这揭示了公司在产品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方面的滞后性。
浦银安盛ETF产品数量及规模 图源Wind
当然,业务发展不均衡的背后,也有公司基金经理人才匮乏的因素。据Wind数据显示,浦银安盛目前共有31位基金经理,其中近三分之一任职年限不足3年,任职年限在3-8年的有19位,而任职年限超过10年的仅有2位,整个团队偏年轻化,且缺乏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和卓越投资能力的明星基金经理。
在基金经理团队中,证券从业年限最长的褚艳辉,任职年限达10.51年,主要负责偏债混合型基金。但其管理的基金业绩却不甚理想,相关数据显示,其近三年投资收益率为-19.63%,在任管理的5只基金回报排名均处于中下游位置。
褚艳辉管理基金投资回报率 图源Wind
褚艳辉的业绩水平可以说是浦银安盛投资团队的一个缩影。从基金业绩表现来看,在权益基金领域,浦银安盛旗下成立满3年的20只主动权益基金中,仅有2只基金在近3年内取得正收益,还有11只亏损超过20%。固收类基金虽然相对稳健,但在收益水平上也未能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在海通证券今年三季度发布的《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排行榜》中,过去10年、过去5年、过去3年的固收收益前50强里,都未见到浦银安盛的身影。
在公募基金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优秀的基金经理和出色的业绩表现是吸引投资者的关键。然而,浦银安盛在这两方面均处于劣势,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影响老客户的持有意愿,也难以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从而导致规模增长受限。
雪上加霜的是,近期浦银安盛还被爆出存在严重的内控问题。
今年11月份,证监会披露的一则处罚信息显示,2020年7月31日至2023年3月14日期间,许文峰利用其职务便利获取相关基金产品未公开信息,伙同他人进行违法交易,共造成了超700万的亏损,最终被罚没153.82万元,且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另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指出,2018年8月起在某基金公司工作的马钰焰,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通过他人账户进行未申报的证券交易,最终亏损10.82万元并被处以3万元罚款。
根据时间线和中基协披露的从业信息,可以确认许文峰涉案期间担任浦银安盛基金经理,而马钰焰为浦银安盛在职员工。这两起案件暴露了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的缺陷。
作为一家银行系的老牌基金公司,浦银安盛在传统固收业务上未能构建起明显优势,在应对市场动态变化时也显得力不从心,如今就连内部管理也出现疏漏。尽管眼下公司已经引入了新的管理团队,但如果无法在业务布局、投研体系以及内部管理上进行彻底改革,浦银安盛或将难以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责任编辑:王若云 临沂股票配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配资门户_配资平台查询_配资手机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