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一千多年,周武王姬发伐纣成功后,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商朝留下的江山实在是太大了私募股票网,放眼望去,原商朝的地盘,加上新征服的部落方国,那真是辽阔无垠。
武王虽说实力强劲,可要一口吞下这么大一块蛋糕,直接管起来心里真没底,此外当时的情况确实复杂。商朝虽然灭了,但余威尚在,各地人心不稳。
周人原本只是西方一个小邦,根基浅薄,武王手底下能直接调动的军队也就五万人左右,而新征服的区域,叛乱的火星子到处都是。
要是学商纣王那样搞高压统治,怕是今天刚坐稳龙椅,明天就得被各路诸侯给推翻了,那就是江山还没捂热乎,就要拱手让人?
展开剩余81%武王姬发那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他心里清楚得很,硬来肯定是不行的,得另辟蹊径,思来想去,武王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说起来也不是周朝原创,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分封诸侯的雏形。
周人居住地就是被商朝的封地,这说明分封制在当时已经是一种被认可的统治手段了。
武王算是依照前朝的范例,把这套制度拿过来加以改造,为自己所用,至于分封制具体怎么操作,简单来说就是周天子把天下的土地,分给自己的亲戚、功臣。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归顺的前代身份较高的贵族们,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去,这些诸侯,就像是周天子派出去的“地方代理商”,帮周天子管理地方,拱卫王室。
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毕竟血浓于水,自己家人总是更可靠一些。当然也有一些异姓功臣,比如姜子牙,被封在齐地,那是为了镇守东方的重要门户。
武王这一招可谓是一举多得,分封诸侯让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这等于把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分散到了各地,形成了一个以镐京为中心的统治网络。
其次这些诸侯国,就像是周王室的藩篱,起到了拱卫王室,抵御外敌的作用,再次分封诸侯,也是对功臣的一种奖赏,笼络人心,让他们死心塌地为周王室卖命。
武王伐纣各路诸侯也出了不少力,论功行赏也是理所应当的,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周王室当时的实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虽然灭了商朝,但那是联合了八百诸侯的力量,才能以少胜多,周人自己的底子,还是比较薄弱。
如果要直接统治那么广阔的土地,不说管不过来,光是维持这从上到下的僚体系和军队开支,就能把周王室给拖垮。
分封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周王室实力不足以直接控制天下的体现,周初的分封制,确实在稳定政权,扩大统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周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共主”,号令诸侯,莫敢不从,周王朝也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可惜分封制这套制度,在运行了几百年后,逐渐开始走样了。
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一方面诸侯国世袭罔替,权力不断固化。
最初周天子对诸侯还有一定的任免权,但到了后来,诸侯的爵位和领地,几乎成了他们自己的私产,周天子想插手都难。
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普及,诸侯国的经济实力突飞猛进,经济上强大了,政治上的野心也就跟着膨胀起来了。
周王室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镐京地处偏远,发展潜力有限,周天子的直辖领地,也就那么一块,经济实力增长缓慢。
此消彼长,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周天子不再是那个说一不二的总老板了,名义上是老大,实际上却处处受制于人。
更要命的是他们的制度开始崩坏,所以他们又重新“定制”了一套维护等级秩序的规范体系,约束诸侯的行为。
但到了东周时期,周礼的约束力越来越弱,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谁的拳头硬,谁就说了算。
于是诸侯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轮番登场,整个天下,乱成了一锅粥。
周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诸侯们互相厮杀,自己却无能为力,甚至还要仰仗强国鼻息。
周朝的分封制,从建立到瓦解,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这套制度,既有它成功的方面,也暴露出固有的缺陷。
权力分散,使得地方强,这是分封制难以避免的宿命,周天子最初为了省事,把权力下放给诸侯,却没想到,这权力一旦放出去了,就很难再收回来了。
秦朝建立后,发现旧的制度有太多弊端,决定推行新的政策,建立了以朝廷为主的王朝,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开始推行郡县制。这被视为是对分封制的一种否定和超越。
这种制度加强了地方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也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地方活力,历史总是辩证的,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其时代局限性。
发布于:河北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配资门户_配资平台查询_配资手机平台观点